柚 (Citrus grandis﹝ L.﹞Osbeck) ,別名拋、欒;英名Shaddock、Pummelo等。原產馬來亞及東印度群島等地,早期並由此擴展至中國南方和印度,而成為亞洲東部熱帶及亞熱帶各地之特產;柚類主要產區在中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及日本等地,歐美則栽培較少。
台灣柚類栽培甚早,文獻記載頗多,依據 1694 年台灣府志記載:「柚(實大而皮厚,熟皮黃,其瓣有紅有白,味有甘有酸,人以供佛)」,可知台灣早期已種植有紅肉及白肉之柚。依據 1954 年台灣省通志稿記載:「本省麻豆鎮之文旦從康熙 40 年 (1701) 我國大陸輸來,西螺之柚(朱欒)係道光年間(1821 ~ 1850) 從大陸輸來。」,可知其後陸續由中國華南、東南亞及其他地區引入柚類品種,同時又有台灣自生品種。 依據 1924 年台灣農家便覽記載,台灣柚類品種當時有「文旦、斗柚、 時柚、早柚、晚柚、石頭柚、蜜柚及白肉柚」等品種。 1931 年日人櫻 井芳次郎記載:「西螺街浦心的程珍重氏邸前的蜜柚道光年間(約100年前)栽植,西螺名產蜜柚母樹過去貢獻很大,為將天然紀念物保護,可惜已瀕臨死亡。」
至 1932 年台灣農家便覽記載,台灣柚類栽培品種除原有品種外,又增載有「麻豆白柚、晚白柚」等品種。至 1944年台灣農家便覽記載,除 1932年原有品種外,再增加『盤谷文旦 (Kao Pan)、七星文旦 (Kao Phuang) 、紅文旦(最初本品種稱為「麻豆紅柚」)、谷川文旦』等品 種。 1938 年日人櫻井芳次郎之記載,臺灣柚類栽培品種有:「石頭柚 、烏葉柚、白肉柚、早柚、蜜柚、麻豆紅柚、盤谷文旦、麻豆白柚、晚白柚、赤文旦、麻豆文旦、等品種」。
近年來又從東南亞等地引進,亦有由美國引進之 Chandler、Webber shaddock 與 Oroblanco(白金柚)等品種,及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之雜交柚(53C-2-12,53C-2-22,53C-2-37,53C-2-78) 等。由上可知台灣柚類栽培品種頗多,但其中以麻豆文旦栽培最多達6,643 公頃,其次為麻豆白柚有789 公頃,斗柚有74 公頃,而其他品種則栽培較少,且有些品種則已罕有栽培,今將收集的品種予以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