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鎮核心計劃:

總爺糖廠已經文建會評選通過九十年度『 閒 置 空 間 再 利 用 』及『 藝 術 家 進 駐 』兩計劃之補助點,並與台糖簽訂租賃契約與合作備忘錄 。

而經多時準備於十一月四日『南瀛總爺藝文中心』正式掛牌進駐,開始各項園區硬體維修維護工程即陸續展開各項藝文軟體作為與活動,計劃從明年初展開藝術家進駐項目,並艷麗專屬藝文中心網頁對國內外進行交流與聯誼,藉此將可讓麻豆及總爺藝文中心登上國際舞台,且成為南台灣重要的藝文重鎮、創意工廠及國際藝術村之所在。

鎮文史、藝術展覽、交流與傳承之搖籃:

麻豆鎮文物資訊展覽館之設立,原始於民國八十六年地方產業活動 -『 麻 豆 文 旦 節 』,當時為活絡地方經濟活動、發展地方產業文化 ,麻豆鎮公所與地方機關、熱心藝文工作者合作舉辦『 麻 豆 文 旦 節 』,以豐富的地方史,多元的產業文化,獲得廣大民眾相當的迴響,並承蒙文建會長官之肯定與青睞,體認到推廣地方傳統藝術欣賞、發掘在地藝文生活資源,是提昇地方居民生活品質、培養民眾愛護文化觀念的重要基礎,而惠允補助麻豆籌建文物資訊展覽館、以做為地方重要的藝文展演空間。

麻豆鎮文物資訊展覽館八月四日正式開館,分為A、B兩館,A館為文史文物館;B館為藝術美術館。文建會承辦單位讚許為台灣一鄉一館成功之表率及鄉鎮展館之示範館。為麻豆鎮文史、藝術之搖籃、展場及藝 文工作者交流、激盪之場域。

演劇院活化再利用計劃:

配合『 文 化 造 鎮 』計劃,公所團隊與台南藝術學院教授合作,已取得文建會初步認可,只要能處理歷史建築電姬戲院產權及使用問題,可補助修繕及營運經費。計劃將麻豆人的歷史記憶-電姬戲院,規劃建設為『 電 姬 演 劇 院 』,作為放映老電影、紀錄片、戲劇演出,並可從事音像研習、攝製工作。唯仍需鎮民支持、形成共識、使此一願望可以早日實現 。

興農里草店尾一帶,由於醃製鹹菜所需,大型圓木桶成列排比,形成獨具特色的『 鹹 菜 巷 』景觀。草店尾菜農醃製鹹菜,已有上百年歷史 ,迄仍保存傳統方法,即將芥菜放入大型圓木桶中,不似其他地區多已改在地下掘大坑,四周砌磚泥,內緣舖上磁磚以進行醃製。醃製過程是先在木桶底部灑一層粗鹽,在將芥菜由外緣向內密密堆放,每堆置一層,就灑上一層鹽,如此層層堆灑,最後於頂層擺置大石頭,利用重壓使芥菜醃出汁液,大約三週至一個月,鹹菜就醞釀成熟,可以取出銷售。

諸羅縣志記載:『 麻豆水窟(堀)頭,南北灣里溪墘,北出茅港尾, 西出佳里興,漢番雜處之地。 』由這段敘述,對照諸羅志山川總圖與其他清代輿圖,可見當年南往府城,北到諸羅的官道,就經過水堀頭。

乾隆二十年,曾在水堀頭建造橋樑,以利通行,也流傳下來『 麻豆出皇帝,占地官陰敗地理 』的傳說。民國四十五年,在神明指示下,在水堀頭橋下挖出石車、卵石、樟木……等,而宣告麻豆地靈恢復,使這個傳說似乎有幾分真實性。如今水堀頭通行南北道路,應是古道的一段, 而且『 水 堀 頭 橋 』碑尚存,為古道留下鑑證,供人踏尋過往的歷史。